談起我的繪畫,首先要感激我的啟蒙恩師趙少昂先生,直到現在,他給予我對繪畫藝術的了解與體認,仍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標。
把國畫侷限於臨摹先人的古畫裡,而走不到有陽光、有色彩、有造型的現實世界中,是嶺南派人士所期期以為不可的。我的恩師趙少昂先生,在我能熟悉骨法用筆後,最告誡我的是,你必須走到大自然去觀察,去感覺,去捕捉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每一樣東西,而最重要的,是要掌握住它的生命力,逞露出它的生命感來。
我從香港移居美國,使我對繪畫的視野更形擴大。但是,這種要表現景色有生趣的意念,仍在我腦海裡,在我筆墨中,不停的嘗試,不斷的探求。多少個良晨美景裡,數不盡的歲月中,我獨自浸潤在期許使國畫的領域更開闢,使國畫的生命更見生機裡。
一個畫家只有在不斷自我挑戰,不停地向傳統藝術擴展,他才能在繪畫的生涯中,嘗到藝術芳果的甜美。關心我繪畫的人,很容易發現,我的畫幅中有更活潑濃馥的氣氛。我不僅說明繪畫的題材或含意,我要在我繪畫中提供藝術的感覺,在我的畫面中浮盪著人們一呼吸,就能吸到那種散溢在我畫幅的美感。
我不喜歡拘泥於傳統的技法,雖然我確信有足夠穩 健的傳統國畫技巧。 我深信,技巧只是一種手段,幫助畫家來表露他心中的藝術語言。當畫家心中的話語,需要有更貼切的技法才能更親切自然,又有效地來表達他的意念時,我是毫不遲疑地創造了我自己的國畫語言。
我可以有嶺南畫派專長的挺拔筆鋒,我也能有我自己的圓潤而諧和的筆勢;我可以有嶺南畫派擅用的豔麗色彩,我也能有我自己含蓄而潤厚的墨色;我可以有嶺南畫派常畫的蟲鳥花卉之姿,我也能有我觀察營造的題材與位置經營。假如,我沒有親自去經歷大自然的一切變化,我似乎就不可能有如此的對繪畫熱愛表達的動因,我若沒有受大自然的美好所深深吸引的動情,我似乎就繪畫不出感人的作品。我依然相信,畫家必須自己心中,有一份超乎傳統的靈敏感覺力。它在真實的大自然景物中,能精微細心地觀察到每一悸動,而有能力將這悸動形象化,成為藝術品。
我喜愛大自然中的花卉翎毛、蟲魚鳥獸、山水風光,不管這是不是在我文化的素質中所擁有的中國文人思想,但是,我深信,在這些題材的藝術表現中,我能夠從它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,涵泳相同的大自然生命於其間。這也是我如此喜愛這些題材的原因吧!
我旅遊各地不同景物,吸收各地不同的文化藝術觀,這有助於我能有更開放的觀念,來正視我繪畫的內涵與表現。我的繪畫中,能帶有西方藝術的視點與表現方,這就不足為奇了。重要的是,我的繪畫藝術在當今的現實社會中,是否已提供給現代人,在提昇其生活的文化品質中,有一份具有現代意味的賞心悅目美感。 那也就是,我是否在我國傳統藝術的美感經驗中,又融合了一份具有現代意味的情愫。
作為一個有創造性的現代國畫家,每個人可以有他不同於別人的取向,而我所喜愛做的是能擁有傳統的精美優點外,再注入我個人的創新表達。也許,我所踏出的步伐並不大,但是,我的創作,確能豐盈傳統的內涵氣質;在古典而優雅的美感中,展現多采多姿的現代繪畫性來。
假如,繪畫不能滿足或盈實當代社會一般人的生活美感,它就不能成為文化素質的一部分。我的繪畫作品所表現的,正是我對現代社會的積極而肯定的追求。我 希望我的作品, 能夠帶給社會的每一個人,一份歡愉而 喜悅的甜美生命。
不管有多少讚譽或鼓勵,作為一個畫家,我依然有我歷史的、文化的、社會的人類使命,我鞭策我自己,能創作更多、更美好的藝術,讓人們在我的藝術中,獲取和諧,歡愉與滿足,社會更美好,人生更快樂。